最近一位文采洋溢的朋友開始寫部落格了,而且他不只是能寫還拍得很好呢!很高興可以有機會分享他的才情,沒讓他老是自己留著給自家人獨享。

由於最近全世界的房市都漲得亂七八糟,連我居住在奧克蘭也逃不過這股亂風,身邊的一些人無論是追著房價跑或是炒作高手和望房興嘆的一族群,面對的似乎都是「房子」而已,這時候看到他的這一篇文章讓我感觸很深,真是心有所感。
http://pphsu.org/2013/08/23/%E5%AE%B6%E8%88%87%E6%88%BF%E5%AD%90-3/

我們都是「移民一族」,只是他們是留學之後留在美國成家立業,而我是由於喜歡這個環境而把家人移過來的。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男女有別,我對於房子和家的感覺雖和他有相似之處,卻也完全不然的一面。

也許女人家主導著對「家」的感覺,自從移民到紐西蘭來後,雖然由於工作和就學的關係搬了幾次家,但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只有兩個房子,我們第一個買的房子是在華人聚集的區域之外(華人都不看好當然也不了解的區域),因為我不希望孩子還沒學會英文前先學會廣東話,所以只好離開黑頭髮聚集區。

當初我們先選擇大區域然後選擇好小學,就在小學附近找房子,每天孩子可以開心安全的走路去上學,單純舒服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極快樂的童年。
這個房子應該是我們家最有家的感覺的房子,也許也可以說房子等於家的所在吧!
這個房子位於一條無尾巷中,人說是一條槌子路,因為路底是一個圓形的大圈圈而沒有出口了,所以馬路的形狀就像一個槌子一樣圓圓的圍著一間間房子,所以平時不會有過路的車子,大多只有住戶才會進出這條路,因此很單純也很安全。
而且距離機場近,到高速公路的入口才三個小巷子,走到巷子口就有小商店區,包刮著雜貨店、麵包店、外賣的炸魚店、還有家庭醫生和藥局,右轉就看到學校了,走到學校也不過400公尺,真是方便不過。附近還有一個以前公爵捐出來的老房子當藝術中心,孩子在那裏上過芭蕾舞課,還有我的瑜珈和水彩課,漂亮的英式庭院更是猶如我家的後花園,還有森林步道和網球場..........。這都只是這房子的周遭環境。
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屋子裡的重要時光,是金錢買不到的,這房子其實一點都不華麗也不壯觀氣派,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四房屋子,有明亮的大窗卻沒有可以打開的窗戶,只有上層氣窗可開,每天還有一對雁鴨會來窗邊等候早餐,有溫暖的火爐陪我們過冬天,讓孩子有期待聖誕老公公的煙囪,雖然只是個連尖屋頂都沒有的屋子,卻有著四季都有花開的花園,和結滿水果吃不完的果樹,最重要的是還有一間我們親手為孩子蓋的「Play House」,這大概是所有的硬體都敵不過的成長記印,還有你可以花很多錢買個好房子,卻不一定買得到好鄰居。
雖然有些華人朋友對這個區域很不以為然,但是我們住得很開心,我也不在乎他們給我評語,因為我們在此陪孩子度過了最重要童年,我覺得這個房子之所以會讓我們覺得是一個家,是因為在這個房子裡我們有著太多的歡樂時光,一個這輩子都無法取代的家,而不是一個房子而已。

至於第二個房子在購買的過程其實和第一個房子有一點相似,只看了兩次就決定了,理由也都只是因為急著要找一個只需要搬進去就好的屋子,這個屋子是在一個陰雨天看到的,因為那個溫暖的火爐和木地板讓我選擇了她,但是缺點就是屋子太小,尤其是從大屋子搬到小房子更覺得難以適應。
還有屋子越住越小是因為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大,東西越卻來越多,孩子越長大越愛私人空間,可是我已經無可選擇,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自然可以找到處理的方法,慢慢的也習慣從大屋子搬到小屋子的感覺,就連那個愛辦派對的大女兒也能在這小屋子辦著一次又一次的生日趴,一次來個五、六十個年輕人,就算在後院燒一堆營火也開心,而這個屋子雖小卻是五臟俱全,而且生活機能也非常好,屋子隔壁是公園,斜對面有雜貨店和炸魚外賣還有一個訂製蛋糕的手工蛋糕店,走路到學校才一公里多,走路都可以到超市和圖書館、公車站牌......甚至到海邊。
我們也是因為孩子當初越區就讀之後,實在受不了舟車勞頓才決定搬離學校近一點的地方,而原本就是越區就讀所以不在正學區內也不是問題。其實這屋子走路到校比有些學區內的房子還近許多呢!

一個屋子就可以看一個屋主的個性,從屋子裡的家具的方位擺設、牆上的照片作品水彩畫的擺飾,還有自己做的窗簾.......等等。
每個小房間裡有著個人的特色,姐姐的房裡掛了她自己的畫和攝影作品和各種海報,妹妹總是整潔明亮,還有那個小到三個人嫌太擠的廚房裡永遠有不同的美味佳餚和那一櫥櫃的食物....哈,重點是要有媽媽的味道。還有這個屋子6/7都是院子,做院子整理花園曾讓我感到負擔,等找到方法適應了之後也就好好享受院子的樂趣,而不再覺得只是負擔,把院子裡的花根據性質不同而搬來搬去,或是自己繁殖著喜歡的花種,甚至在後院開闢了自己的菜圃,還自己做堆肥.....這些樂趣不是只是一個房子而已,而是一個家才能有的感覺。
如果房子能住到了有家的感覺,就不只是房子了。

最近奧克蘭的房市炒得火熱,一個移民來紐西蘭後一直以換屋為生財的方式的人,對我的房子提出她很認為專業的批評,讓我頓時錯愕了一下,還好剛好看到這一篇「家與房子」讓我釋懷了;因為她的觀點「房子」是一個生財的工具,這十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她以投資房產為興趣,一個屋子換過一個屋子,每次換一個屋子就讓她獲利不少,每個周末沿街看Open Home是她的生活消遣和營利學習,從一個屋子換到兩個屋子甚至還有商業投資物產,也讓她成為百萬屋主,反正這是她的移民生活方式,我只是很佩服的的投資眼光之外,好像也沒有真的羨慕她的感覺。

雖然我的房子都很普通,但是這些房子都給我們一個家的感覺,裡面充滿了我們的喜樂和讓孩子懷念的媽媽的味道,我的這些房子一點都沒有投資價值,但是我們花很多時間在享受屋子裡的時光,而不是在忙子打包搬家換更貴更好的房子,我種花整理菜園是因為我喜歡而不是要讓屋子看起來賣相好,很遺憾我從來沒有因為要獲利而換房子,房子是因為人的存在而成為一個「家」,孩子長大了會「想家」,甚至我都想說「媽媽在的地方就是家」。



arrow
arrow

    雅典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