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541 寄宿家庭暫時的家

如果你要到國外遊學、留學,你對所謂「寄宿家庭」的認識知多少 ?

根據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
寄宿家庭(又譯作家庭生活體驗,英語:Homestay、Home stay、Hostfamily)是遊客或留學生在國外旅行或遊學時的一種方式,可以向當地的家庭租用一個房間,既能學習當地的生活方式,又可以增進語言能力。雖然寄宿家庭遍及世界各地,但有些國家更鼓勵寄宿家庭能以此作為旅遊產業的發展途徑。

起源
1932年,美國的Donald Watt博士創立了「國際生活體驗協會」(the Experiment in International Living),為現今寄宿家庭的先驅。

其他
在台灣通常將民宿譯作homestay,但事實上以日本的民宿(みんしゅく)來說,是被音譯為Minshuku,歐美的Bed and breakfast與民宿相似。它們都是旅館的一種經營型式,仍以旅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停留時間通常較短。相反地,傳統的寄宿家庭(homestay)大多屬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多是來自各國的留學生,停留的時間通常較久,藉以深入體驗當地的生活、學習當地的語言。
這些都是文字上的敘述解釋

以個人對紐西蘭本地的寄宿家庭了解,可分為幾種不一樣的Homestay,短期的大概都是旅行者的落腳處,也稱為B and B就是 床Bed和早餐 Breakfast,其實這樣的民宿反而不一定是廉價的,很多是在風光明媚的地點體驗一種比較在地的生活,所以價差很大。

這裡想談的是主要針對提供給留學生和遊學生的「寄宿家庭」( Homestay )

這種大多是屬於中長期的住宿,通常都是透過各學和語言學校經辦的,學校大都有專人管理這些寄宿家庭,也算是學校為海外學生提供的一項服務之一,一般學校都是以校區內的家庭為主,只要各種硬體、軟體條件符合要求都可成為寄宿家庭。

原先很多還是家中有一些同年齡或年齡相近的孩子為主,有的是年長的退休家庭因為自家孩子成年搬離家中,將多出來的房間提供出來收寄宿學生,一來可以貼補家用,還可以有機會增加生活的樂趣,總有來來往往的異國學生帶來著不同的生活情趣,但是近年已經變化很大,依個學校的要求不同寄宿家庭也良右不齊。
所謂最基本的「寄宿家庭」,最主要是提供「食、宿」
也就是一個基本的簡單的房間和2~3餐,其餘的附加條件不在內,至於房間的大小設備如何,這就依每個家庭而異了,有的學校要求條件嚴苛的可能還需要採光、保暖問題,或是書桌、照明....,但是這些都不是在資料上可以看到的,至於提供餐食的問題,主要有2餐或3餐的,甚至有些家庭是有開放食物櫃讓孩子自行取用,但是這些也都是依家庭不同有很大的差異。
計費方式多以「週」為計算單位,如果需要更換寄宿家庭而多以兩周為時間限制,既使想要馬上搬離,大多也是提出之後還要付款兩周的緩衝期。

近年來更有「網路」的問題,有的寄宿家庭有提供網路,或是另外收費以避免許多學生無限制的下載或衍生其他的問題,各家庭多有各自的規定。
交通問題:主要基本條件都是有巴士或步行可達之距離,至於要搭多久的巴士那就不一定了。
這是主要「寄宿家庭」,提供的內容。

選擇寄宿家庭的第一步,在學生前往之前可以向學校提出一些尋求寄宿家庭的條件,例如有些在飲食上有禁忌的條件,不吃牛、不吃豬、不吃.....,或是....。

家庭成員的要求,希望有女孩的家庭、或是希望有其他國外寄宿學生...等等,還有在國外多數家庭都有養寵物的習慣,如果學生對貓毛、狗毛有過敏.....等等也可以注意一下,但是相對的提出越多的要求,選擇就更少了。

這些都是硬體上可以規範的依據的條件,至於會遇到怎樣的寄宿家庭呢? 那多少要看一些運氣,其實寄宿家庭他們主要就是提供以上這些基本的內容,之於他們和學生之間的互交集是無法硬性規定的,而且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是雙方面的,一可能要看寄宿家庭他們的家庭氣氛和對學生的態度,大多數會願意選擇作「寄宿家庭」這個工作的,都是還蠻有國際觀,可能比較開放的態度,希望能和國際人士有所交流,或是給他們家裡的孩子在無形的生活中學習著有國際感,通常都是很友善的。

反觀學生自身的態度,如果學生自己的態度能夠保持積極進取,願意如入家庭活動甚至發問學習,那當然可能獲益匪淺。
但是如果學生本身只擔心英文不夠好,又羞澀內向,不願意場開心胸和寄宿家庭交談,人家也是愛莫能助啊。

「寄宿家庭」能提供的是一個遮風避寒免於飢餓的「暫時的家」,他們並沒有義務提供給你「愛」。

這些是給學生要選擇寄宿家庭的一些基本認知常識,提供參考。






arrow
arrow

    雅典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