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考生不知為何當醫生 洪蘭感嘆
* 2009-11-24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學者洪蘭今天表示,面試醫學院考生時,問為何做醫生,學生答不出來,問是否有醫生典範,學生答史懷哲但不知史是哪裡人,問中國醫生的典範,學生回答國父,她嘆學生書讀太少。
高雄師範大學今天在高雄市蓮潭國際會館舉辦「98年度師資培育之大學主管聯席會議」,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發表「終身閱讀」專題演講。
洪蘭表示,醫學院競爭激烈,面試考生時,「我以為他們準備好了,結果沒有」,她問學生為什麼要做醫生,學生答不出來,是否有醫生的典範,學生回答史懷哲,進一步問考生史懷哲是哪裡人,學生不知道。
洪蘭感嘆,學生書讀太少,所以心中沒有典範,會覺得人生不知道要幹嘛,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沒看到別人怎麼做事,做起事來丟三落四,令人「嘆為觀止」;閱讀非常重要,因為閱讀是把別人經驗內化成自己,才能用有限的經驗學無限的知識。
洪蘭表示,孩子的反應其實就是父母親的反應,品德身教勝於言教;不要只跟孩子說「NO」,而是要指出另一條路。
洪蘭提醒,知識爆炸時代,很多知識可以上網查,老師教太多也沒必要,因為知識會改變;教學要重思考與應用,老師對孩子的態度也非常重要,決定孩子的紀律,老師應該要用欣賞眼光看孩子看到長處,遇到孩子出狀況,一定要先問為什麼,而不是先懲罰。
洪蘭還說,教國小一、二年級的孩子閱讀,要引起孩子的動機,可以使用繪本,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就要用文字閱讀,讀應該要讀的書。
洪蘭表示,大腦凡走過必留下痕銀,教學一定要學生動手做,經驗是促使神經連結最好的方式;閱讀可以內化別人經驗,沒有不可教的孩子,也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實驗證實,大腦不時會長出新東西,老狗可以學新把戲,人生是終身學習的。
看到洪蘭教授對台灣大學生的評論「醫學院的醫生不知為何要當醫生」真是心有同感,其實一切應該都是家庭教養開始。
其實不只是在台灣的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許多在海外的台灣學生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看到那篇報導中提到醫學院的學生的面試,就讓我想到在即使在海外的醫學院學生面試,我們華人子弟的表現也是讓人遺憾,因為學科方面多是頂尖入學醫學系的華人高材生,可是到了面試這一關還能倖存的真是少之又少,歸咎起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大多是依照父母的心願選擇自己的科系就讀,不是電機系就是醫學系居多,然而這些移民來的華人一就把那一套補習風帶來,從小補到大還要跳級讀,學科都是極為優秀的高材生,可是大多只會讀書的飼料雞。
而國外的醫學院面試則是是否能繼續就讀更關業的關鍵,大多的華人學子都是過不了這一關,為何呢?他們多只會讀書讀會考試的書,但是不善溝通,而當一個醫生如果連溝通都不行如何幫人看病,特別在國外特別有人性,不是只會開藥不用和病患說話的,重視的是溝通的部分,往往開出來的藥會如同實驗一樣,要慢慢試用才會到位〈從溫和的藥開始給〉,但是如果連面是都過不了連機會都沒呀!
而這大部分的養成其實和成長過程中家長的家庭教養是決對的關係的。
只為了父母要他們當醫生,爲了要「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滿足大家的期望罷了!
在他們來看我這「只要孩子快樂」的媽媽,一定是不可思議的笨媽媽。
- Nov 25 Wed 2009 05:28
只爲了當醫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